蓝印花布、自贡扎染、贵州蜡染、枫香染……今天的图书馆一楼大厅被装点得美不胜收,各种传统手工印染作品在这里竞相展示。
6月30日,文化部教育部非遗传承人群传统印染技艺培训班结业典礼暨学员作品汇报展在这里举行。校领导成长春、程纯、蒋乃华、姜佩剑、顾菊平等参观了学员作品汇报展。
按照文化部提出的“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要求,本次培训班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以及南通大学的专家教授组成高水平授课团队;邀请了四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优秀非遗传承人与学员进行面对面地深入交流和探讨;安排学员参观博物馆、艺术馆,考察家纺市场、家纺企业等活动。培训班充分发挥南通大学传统印染蓝印花布产学研方面的优势,以点带面,做到因人施教,坚持问题导向、作品导向,坚持基础培训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跨界融合。
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学习和创作实践,来自贵州、湖南、四川、福建、浙江等十多个省市的50名学员,共创作完成作品160多件,包括南通蓝印花布、四川自贡扎染、贵州蜡染、贵州枫香染等传统手工印染门类,作品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将传统印染与刺绣、风筝等艺术形式相结合。
顾菊平在结业典礼上讲话。她指出,此次培训既是一次学习的汇报,教学的展示,也为院校师生、社会与传统印染技艺爱好者带来了一次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的交流。同时,为学员间了解地域非遗项目,增强传统文化认同,实现非遗文化审美的当代价值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文化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她希望通过逐步融入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更多年轻的学子更加热爱传统文化,热爱民族的悠久历史,从而形成中华民族新一代在新时期对待历史与文化应有的姿态。
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吴元新总结了培训班学习情况,希望全体学员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学习,不断提高综合文化修养和设计创新能力,秉承传统、提高品质,打造具有染印特色的传统工艺知名品牌,成为代表性传统技艺大师。
学员代表、湖南凤凰蜡染传承人姚六菊在结业典礼上发言,对我校为全体学员提供的良好学习、生活条件表示衷心感谢,表示会利用所学,创作出更多的非遗文化产品,并紧紧围绕精准扶贫和全域旅游,进一步提高开发和运用文化产品力度,有效传承并传播非遗文化。
结业典礼上,与会领导为参训学员们颁发了结业证书,学员代表分别向我校捐赠了枫香染、扎染、蜡染等艺术作品。
我校是全国第一个把国家级非遗项目及非遗传承人引入大学的院校,2009年成立南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2015年成立南通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在非遗的学术研究、教育、作品创新、培养传承人方面做了大量着实有效的工作。2015年,文化部、教育部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我校因在传统染织蓝印花布产学研成果突出,成为文化部研培计划高校之一,并于今年6月开办了首期传统印染技艺培训班。
结业典礼由纺织服装学院院长徐山青主持。培训班全体成员,我校统战部、继续教育管理处、纺织服装学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出席活动。
(校报记者 陈妍 校报学生记者 吕宝洁 郭阳琛)
校领导参观学员作品汇报展。(陆铭/摄)
文化部教育部非遗传承人群传统印染技艺培训班结业典礼暨学员作品汇报展在我校举行。
与会领导为参训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学员代表向我校捐赠艺术作品。
学员代表发言。
合影。